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保护区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境类型,为大量珍稀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截至4月,今年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鸟类记录13种,分别是棕三趾鹑、彩鹬、林鹬、金眶鸻、绿翅鸭、中白鹭、骨顶鸡、黑枕*鹂、日本歌鸲、灰翅噪鹛、灰背椋鸟、*胸鹀和田鹀。
目前,该保护区鸟类总数已经达到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和*胸鹀2种,国家二级保护有白鹇、斑尾鹃鸠、黑鸢等32种。
随着丹霞山的新种、新分布记录种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丹霞山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地位及其科学价值。
本次新增鸟类名录中的*胸鹀,也叫禾花雀,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鸟种,它与日本歌鸲和黑枕*鹂一样,都是丹霞山罕见的过境鸟;
▲*胸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谢庆伟摄
灰背椋鸟为夏候鸟,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本次在丹霞山记录了一个繁殖小群,说明该鸟的分布有向内陆扩散的倾向。
▲灰背椋鸟谢庆伟摄
棕三趾鹑是三趾鹑科鸟类,原隶属于鹤形目,现在分类系统将其划归鸻形目,与彩鹬、林鹬、金眶鸻、骨顶鸡和中白鹭等一样,属于涉禽,但其更常见于山坡草地。
▲棕三趾鹑雌鸟佘少忠摄
彩鹬主要栖息于具有茂密草灌的湿地,性机警善隐蔽,受到惊扰时通常就地趴伏不动,不易被发现;尽管彩鹬是今年丹霞山的新记录鸟种,但发现的数量却很多,往往一片湿地栖息着多只彩鹬。更为有趣的是,所见到的彩鹬大多是雄性,雌性较少,这与彩鹬特殊的一雌多雄制婚配方式有关。
对于一雌多雄婚配制的鸟类来说,雌鸟靓丽的外表能使其在求偶竞争中更容易得到雄鸟的青睐,最终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在一个繁殖季,雌鸟与一只雄鸟配对成功,但也只是结成短暂夫妻,雌鸟产完一窝卵后就会离开雄鸟,去寻找另一只雄鸟重新组建临时家庭。留下的雄鸟独自承担起孵卵和抚育雏鸟的工作。
▲彩鹬谢庆伟摄
此外,金眶鸻、田鹀、黑枕*鹂、中白鹭等也是本次新增记录的鸟类。
▲金眶鸻谢庆伟摄
▲田鹀谢庆伟摄
▲黑枕*鹂谢庆伟摄
▲中白鹭谢庆伟摄
最近两年,丹霞山记录的鸟类数量显著增加,既是对丹霞山生态调查与管理工作及广泛的群众观鸟活动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
截至今年4月,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植物种(包括竹类4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种,大型真菌多种、昆虫和蜘蛛多种。在所记录的种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动物27种,爬行动物62种,鸟类种,哺乳动物46种。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全山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丹霞山近年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众教育和社区科普。
年,丹霞山新建了“观鸟小径”“观蝶小径”“观萤小径”三条生态教育线路,分别展示了鸟、蝶、萤的生境、习性和保育知识。同时举办了系列观鸟培训和竞赛,成立了丹霞山第一支观鸟队伍——丹霞黑鸢队,20余名黑鸢观鸟队员长期活跃在丹霞山开展观鸟活动,为丹霞山刷新鸟种纪录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丹霞山,保护鸟类已经成为共识,村民们已经接受了稻谷成熟季节成群飞来觅食的鸟类,柑橘园、桑果园、蓝莓园、石斛园、李子园、杨梅园等种植户们都采用了反光带或者细密的纱网,鱼塘、菜园、茶园都不再设置防鸟的设施。遇到伤病的鸟儿,社区居民都会报告管理局实施救护。
这次记录到的新分布鸟种多为涉禽和鸣禽,都栖息在村边的鱼塘、河滩浅水区、稻田和林下草地等生境,说明鸟儿们已经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园安然栖息,呈现出一派人与鸟类和谐共存的景象。
5月22日,第三届丹霞山观鸟大赛即将开赛,全省各地青少年参赛队伍将汇聚丹霞山。上一届比赛观测到了牛头伯劳和红胁绣眼鸟两个新鸟种,期待本届比赛再增新记录。
来源:南方+
↓↓↓点击“阅读原文”到粤林之家签到攒积分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