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岙村南部山体裸露,岩石都呈暗红色,由一套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有象形石、小峡谷、环洞、峭壁等景观,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形成了非常独特优美的景观组合,是余姚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遗迹之一。
那么这么美的丹霞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又有着怎么样的沧桑与变迁。7月25日,白雁榧来团队走进余姚四明山区陆埠镇裘岙村进行丹霞地貌科考,让我们带着您了解丹霞地貌的前世今生吧。
丹霞,一个在中国命名和发展起来,饱含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学概念。被称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国粹”。年冯景兰教授首次在丹霞山发现了这种地貌,并以丹霞山的名字为其命名为丹霞地貌。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陈国达院士,吴尚时、曾昭璇、*进、彭华等教授对丹霞山进行了深入科考与研究,从此丹霞地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年我国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包括贵州赤水,湖南阆山,江西龙虎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浙江江郎山,后来又将甘肃张掖彩色丘陵,构成我国丹霞地貌的完整系列。
中国丹霞特指发育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陆相沉积碎屑岩地貌,有三个关键要素,组成地貌的地质体是形成于中生代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的砂砾岩,岩石中因富含铁元素而层现红色,俗称红层;影响丹霞地貌的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流水作用为主,包括坡面流,片流,暴雨泥石流等;地貌形态特征表现为顶平,身陡,麓缓。
丹霞地貌演化三步曲
盆地形成和红层沉积:受构造控制,盆地形成。流水带来大量周边的碎屑物质,搬运到地势较低处沉积,历经几千万年的一层层堆积,形成了巨厚红色的砂砾沉积岩,俗称红层,形成了丹霞地貌的物质。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等造山构造运动,遭受强烈抬升和切割,形成了丹霞地貌的地形雏形,并发育了系列裂隙节理。外力地质作用:原始的丹霞地貌,在长期的流水、重力等外力地质作用影响下,侵蚀、破坏裂隙节理构造薄弱面,山体被崩塌、冲刷,逐渐后退。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经过时间的积累,共同造就了如今美不胜收、雄伟壮观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地貌的演化是一个地文周期,从一个山地到准平原的下降式演化系列。从以内力地质作用为主,形成高山、峡谷的地形雏形。进一步塑造地形的形态,在隆起的山区以深切-溯源侵蚀为主。外力占据了主导地位,地貌逐渐后退,高山夷为平地。
丹霞地貌发育不同阶段和景观分布
晚白垩世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自西偏北插入欧亚板块之下,中国大陆由东向西逐渐抬升,造成由东向西白垩纪以来沉积的红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蝕所形成的地貌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六个命名地从西向东,贵州赤水在地貌发育的白垩世阶段属于青少年期,湖南阆山属于中壮年期,广东丹霞山属于中年期,福建武夷山属于中晚年期,浙江江郎山属于老年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文周期组合。
丹霞地貌景观
尖岩:由构造节理、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几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崩塌地貌。一角落地,一角向天,疑似天外来石,中间一分为二,犹如石斧劈开。
岩屋石门:典型的墙状地貌。高耸的巨岩绝壁,岩顶前倾,岩下可容数百人,因此村民们长久以来称其为“岩屋”。岩顶有水柱流下,每逢雨季,水帘如瀑,更为壮观,岩屋之下,可以遮风避雨。
狮子岩:紫红色的砂岩横陈于裘岙村西面半山腰,犹如一头活灵活现的狮子,铺卧在一块天然形成的岩石之上,远远望去栩栩如生,威严逼真,名曰狮子山。
鹰蛙对峙石:鹰蛙对峙,活灵活现,令人遐想。
丹霞地貌的价值
01地貌学意义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六个命名地从西向东,贵州赤水属于青少年期,湖南阆山属于中壮年期,广东丹霞山属于中年期,福建武夷山属于中晚年期,浙江江郎山属于老年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文周期组合,完美的诠释了戴维斯地貌演化的理论。
地质学意义
02
白垩纪期间,中国东南部最为醒目的地质事件有晚侏罗世早期的火山事件、早白垩世中期的断陷事件和晚白垩世早期的隆升事件,该事件所形成的巨厚类陆相磨拉石建造记录了这些地质事件。
自晚白垩世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偏北插入欧亚板块之下,中国大陆由东向西逐渐抬升,造成由东向西白垩纪以来沉积的红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蝕所形成的地貌景观,由此也可根据丹霞地貌不同发育阶段反演中国大陆自晚白垩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
美学和文化意义
03
中国丹霞具有突出的丹霞地貌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价值;以丹霞为载体形成的丹霞文化更注重天人和谐,反映了一种世界意义的地貌文化的突出普遍价值。
编辑/宋汶蒨
供稿/郑丽波
指导老师/郑丽波丁小雅郑剑何菲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