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厚的人文资源。自古以来,有不少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此赋诗题咏,怀古忧今;僧道们也纷沓而至,大兴香火。
锦石岩寺位于丹霞山长老峰游览区中层的悬崖峭壁当中,面积多平方米,天生成石殿数间,最大的观音殿可容千人。岩外飞泉百丈,悬空飘洒。因岩石色彩斑斓,红似丹砂、似红霞,故称“锦石”或“锦岩”。
半山亭的锦石岩寺门楼上的匾额上有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对联:
翠竹森森峰回路转疑无径;
丹崖隐隐柳暗花明别有天。
去往梦觉关的深幽山路,蜿蜒崎岖,曲径通幽,两旁翠竹掩映,绿树婆娑。
梦觉关位于锦石岩寺外山门和内山门之间,距锦石岩约1公里,是大型蜂窝状洞穴,岩穴长6米、进深2.5米、高2米。此处上接峭崖,下临深壑,形势险要,有如关隘。
梦觉关以其神奇地大型蜂窝状洞穴引人注目,梦觉关洞穴群是早期河床上流水旋转侵蚀的大型侧向窝穴群,经后期风化剥蚀而成,有的洞穴可以互相串通形成大型蜂窝状洞穴。背对梦觉关面前的锦江便是早期流经这里的河流,经过多次构造运动,河流下切侵蚀,河床才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便是丹霞山形成过程的一点佐证。
梦觉关摩崖石刻,位于锦石岩南端百米处,坐东向西,依岩穴而刻。
据《仁化县志》记载,在北宋徽宗崇宁(年)年间,有一位法云居士来到这里,看见此地奇峰怪石、风景清幽,悬崖峭壁间又生石殿数间,不觉留连忘返,仿佛在临江而立的山崖绝壁中洞悉了自己的前生后世。他一睡三天三夜,醒来不禁感叹道:“半生奔波如梦幻,今日始觉清虚”,便留在这里建庵隐居,后人在岩上刻的“梦觉关”三个字犹存。
明教谕李占春及清人谭曜等留有诗赋等摩崖石刻4题。4题摩崖石刻相连,面积4平方米。
走于夹缝中,遮天蔽日,甚觉压抑,然笛声悠扬,终有一线光撒进来。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抬头看,石缝和天空间,竟组成一个“人”字,看了一分钟,就觉头晕目眩脖子酸,做人长长一辈子,痛苦更多。只有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龙泉岩有凹进的水平崩积洞,有细软的泥质岩夹层形成的隔水层外渗地下水而成泉。此处景观有雅誉:"浸碧浮金"。
布满苔藓的石头栏杆,是斑驳岁月的印记。
在“浸碧浮金"石刻的旁边还有“喷玊泉"三个字,为何这个“玉”这一点点在了上面,其实是寓意这池水泉水是从上面来的。这一带的软岩凹进,此处有更细的软岩层,即泥岩夹层,由于泥岩颗粒极小,空隙少,所以形成隔水层,从上部砂岩聚集的流水经过泥岩层不易下渗,便侧向渗出,形成了从上部喷出泉水的奇特现象。
被风化的软岩石壁上还刻有“仁山”诸字,石槽外围砌着红岩栏板和望柱,碧水池中养着红色的锦鱼。
外倾成半廊,红色岩块铺成的石径尽头有一块刻着佛字的大石,游人在崖下显得很是渺小。上方高高的雄厚大岩石已与山体断开,外侧的大岩块底部的软岩层被风化凹进了,地面的支撑面已缩小,一旦在进一步风化中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崩塌。自然和人类,不在同一时间语系上,人世间的变化以秒以时以年计,而大自然的一次变迁,则不知有多漫长。
千仞绝壁半腰处,一古朴石窟寺庙的飞檐翘角如横空出世般绝世遗立。
寺门开向西北,临山腰缓坡而建,有曲径相通。进入大门,方知别有洞天,步步如入世外桃源。
锦石岩寺是建在水平岩洞群上,这里有连续四个大型的水平风化型洞穴和若干小洞穴。殿设在水平岩洞内,洞成一线,又多是浅洞,殿的整体布局和我国传统的寺庙布局大为不同,它是依洞就势的石窟殿。
明代宗景泰三年(年)主持净寿法师率徒众莲石为阶,断石为栏,平危叠险,装修佛像、建庵。明宪宗成化元年(年)建殿堂房舍28间,在岩外路边建佛殿、僧房50多间。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年)建有保安堂、居安堂。
石窟呈S形,七佛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背倚宝殿依次排列,由山门至大雄宝殿约有百余米,各殿进深不等,要以观音殿为最大,可容纳千人。
各殿前及过道上砌有栏杆,凭栏远眺清湛的锦江宛若玉龙盘绕于群山之间,朝晖夕照、气象万千,可谓人间仙境。明代胡居安云:“锦岩历历多仙子,不亚蓬瀛景物晖”。
锦石岩由四个连成一片的岩洞组成,它们是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各岩洞洞口均面临锦江,僧房佛殿均建于峭壁岩洞中。
年见成法师、昌慈法师率同道重修锦石岩,聘请四川著名艺术雕塑家王治平夫妇新塑弥勒佛像、观音菩萨像、观音十二化身像、十八罗汉像。
庵堂里很清净,没有名山大庙那般熙攘人流。据说很多人周末会来锦石岩小住两日,听晨钟暮鼓,食清粥素餐,让清净之所为心灵减压。
锦石岩寺有多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女众道场,目前寺中有20多位比丘尼安住。这座石窟寺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是丹霞山最为古老的佛教寺庵。
清康熙五十三年()重修十八罗汉。“文革”中罗汉被毁殆尽,佛像残缺,庵内一片狼籍,尼姑被赶下山务农放牧,令人不胜感叹。
年以后,见成、昌慈等尼师重返锦石岩,她们节衣缩食,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建殿铺路,重修佛像,经过多年努力,使锦石岩焕然一新。
大雄宝殿岩外有飞泉,人称马尾泉。据说雨季时泉水自百丈悬崖上,凌空飘洒,可惜这次不得见。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年)暮春,丞相余靖从水路去仁化,经过锦石岩,欣然作诗赞美锦石岩秀丽风光:
巉岩绚烂倚云隈,
万玉无香结作堆,
不是虬龙眠铁树,
原来假石壮根荄。
明嘉靖二十年韶州知府符锡题刻的”天造锦岩”
祖师岩岩壁上有南宋理宗淳佑丙午(年)赵汝耒所题“锦岩”二字,大五尺许,至今还点画如新,为楷书浮刻,每字高1.8米、宽1.4米,是目前所见丹霞山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淳祐年号(年-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南宋时期使用这个年号共12年。
石刻年代由南宋淳祐六年至中华民国,以明清时期为最多,体裁有题字、题名、题记、题诗、碑文、游记等。
大雄宝殿殿内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像。如佛、菩萨、罗汉、天王、天女、人间帝王、宰官、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居士、婆罗门等塑像惟妙惟肖。
由于这里砂岩的差异风化形成了蜂窝状洞穴,大雄宝殿龙王岩顶洞内石壁上有一条宽约1米左右的并且横过整个后洞壁的小型蜂窝状洞穴带,绿色中夹杂点*色,极像一条绿龙穿插缠绕于洞中。
龙身有赤橙*绿几色,据说会随四时气候变色,这些覆盖在“龙”身上的绿色是蓝藻类生物,这个藻类会随气温、湿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变色龙”。
置身于寺院之中,袅袅烟雾缭绕、绵长钟声悦耳、悠远禅意静心。不知道当年住在这里的僧侣们,是不是也这样静坐空山,夜宿锦江,玉带盘绕崖底而过,山水交融,静流无声。
人生悲苦,是因为执念太多,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甘于淡泊,才能乐于寂寞。
锦石岩寺上望危崖高耸,天壁直削,下望悬崖抵谷,深壑雄莽,而上下之崖红得豪壮,像通天连地的赤壁巨嶂。古寺远处有缆车路过,蜿蜒锦江中的游船上欢声笑语,打破了这份寂静空幽。一天天,世事,都在变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