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
1.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降水
C.热量D.光照
2.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B.海拔低
C.地形封闭D.陡崖反射阳光
3.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A.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1.A 2.C 3.B
1.图示山顶中部比较平缓,有一定厚度的土层,水土条件最好,形成常绿针阔混交林;山顶边缘部位坡度变陡,土层迅速变薄,保水性差,土壤含水量少,发育硬叶灌木林。故选A。
2.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沟谷雨林区位于崖底,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沟谷被山块围合,地形封闭,沟谷内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该类区域也被称为“热岛+湿岛效应”。据此分析选C。
3.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波动变化,但崩塌及侵蚀可能会使得山顶更加干旱,顶部生态受破坏,整体区域植被类型不变也可能会减少,选B。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年8月14日,在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一名游客擅自翻越栈道护栏,站在保护区内拍照,造成景区地貌景观因踩踏而损坏,下图示意张掖丹霞地貌景观。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质公园内受踩踏损毁物质直接成因是
A.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
C.风蚀风化D.冰川沉积
5.张掖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是
A.岩浆喷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B.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地壳下沉——沉积作用——褶皱隆起——风力侵蚀
D.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外力作用
4.C5.D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张掖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温差大,风力也较大,当地岩石容易被风蚀风化,在表面形成相对松散的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容易受踩踏而损毁,选项C符合题意。从图片可以看出,该地岩石裸露,风力以侵蚀为主,风力沉积作用不明显,因此排除选项A。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目前流水作用不明显,排除选项B。从图片可以看出,该地岩石裸露,应以侵蚀为主,沉积作用不明显,因此排除选项D。所以选C。
4.丹霞地貌形成,首先要形成红色岩层,因此当地必须地壳下沉,形成低地,然后外力沉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再地壳上升形成高地,经流水侵蚀、风化等外力作用,导致红色岩层裸露,并逐渐形成丹霞地貌,选项D符合题意。图片中显示,当地岩层具有层理结构,因此属于沉积岩,不属于岩浆岩,排除A、B。张掖丹霞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而风力侵蚀形成的红层地貌为雅丹地貌,因此排除C。所以选D。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6~7题。
6.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7.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A.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6.C7.A
6.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而“腰身”也即中间部位,雨水冲刷不严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形成只露“腰身”的现象,即选C。
7.“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应该是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仅有光照,无法拂去岩石表层碎屑,不足以形成“圆头圆脑”;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融水侵蚀会形成切割地貌。所以选A。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的丹霞地貌发育广泛。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某地理小组在对上述丹霞地貌考察时发现,丹霞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考察人员还发现,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图10示意某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布及“沟谷雨林”景观。
(1)筒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2)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植物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
(3)分析“沟谷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
(1)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
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2)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土壤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
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3)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气温更高;
四周崖壁陡立,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
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湿润气流容易进入,降水多,水热条件好;
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