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广东丹霞山,原来是当年邓州两兄弟买下的
TUhjnbcbe - 2021/3/1 0:50:00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http://pf.39.net/bdfyy/bdflx/index.html

明末重臣——李永茂、李充茂兄弟

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广东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代表者。

丹霞地貌的得名,与籍贯南阳的地质学家、唐河冯氏三杰之一的冯景兰有关。

而丹霞山的开辟与命名,与明末的两个南阳人有关,他们就是邓州李永茂、李充茂兄弟。

邓州两兄弟迁居广东后,“不忍忘本”,买下一座山纪念家乡,这就是广东仁化的丹霞山(原名廉白山)。

据《邓州市志·人物志》载,李永茂,字孝源,别号嵩道人,今河南邓州市城郊乡大李宅人。永茂生而倜傥伟异,读书日积一寸。

明朝天启七年(年),李永茂考中河南乡试第一名解元。

崇祯十年(年),考中进士,初授北直隶大明府浚县知县。

因其*绩卓著,当地百姓有“神君”之誉。崇祯帝特御书“洁己效忠”匾额,褒奖他为“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

河南浚县古城

为了免除家乡额外的赋税徭役,永茂代拟了奏章,经皇帝批准,把邓州原来的三十七里(明代基层行*单位),据实改为十二里,此举造福故里多年。

崇祯十五年(年),永茂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为从七品。他所陈述的“辩贤奸、审利弊、蠲税徭、治河恤民”等30多件事情,朝廷均予采纳。

崇祯十七年(年),永茂奉使到留都(南京)。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崧逃到淮安。

李永茂与明代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企图恢复明室,迎接朱由崧入南京称帝,年号弘光,是为南明。

第二年,清*南下,五月攻陷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捉。

时任兵部侍郎、江西巡抚的李永茂,同其他人一起,拥辅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号隆武。

不久又派他总督江楚,兼理粮饷。寻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特赐蟒玉尚方剑便宜行事。

南明

后因父病故,永茂去芜湖奔丧。

隆武二年(年),朱聿键败走汀州,被执遇害。

第二年,李永茂等人复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帝位,改元“永历”。加封永茂为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入参机务(相当于宰相)。

永历帝朱由榔

永历二年(年),羊城失守,永历帝败走桂林。

李永茂,文才武略兼备,史称“尽有相才”,但眼见南明*治黑暗,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无力回天,就同弟弟李充茂,奉母避居在廉白山中,芒履道服,历尽辛苦,四月病逝,终年四十八岁,谥“文定”。

李永茂书法石碑拓片

李永茂著述甚丰,有《荆襄题稿》和《蒙难记》一卷、《经筵疏稿》二卷存世。

永茂在晚年追忆他隐居丹霞山的生活时,曾写有《忆丹霞山居》诗三首,其一首诗曰:

云半结庐夜授经,流泉细细晓来听。

天空但立千群竹,月落犹余数点星。

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

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

李充茂,号鉴湖,永茂弟弟,官至明礼部主事。他天性忠孝,文武双全,臂力过人,文章诗赋,下笔立就。

崇祯帝殉国后,充茂就跟随兄长一同隐居廉白山中,伺机反清复明。

后来,他看到抗清未遂,复明无望,就继承兄长的遗志,锐意经营廉白山。

他首先在山顶的云岩、雪岩及虹桥之下,筑墙多堵,以巩固岩沿基围。接着又开井引泉,构筑亭台。

经过他的努力开发,全山初具规模,原来不甚出名的廉白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广东丹霞山

清顺治八年,李充茂带领两个侄子,扶先人灵棺北上河南邓州故乡安葬后,又独身一人返回廉白山隐居。

后来,他到广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函罡为师,剃发出家,法名今地。

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与廉白山的因缘,初起于李永茂抚*赣州为父亲奔丧之时。

当时官员父母身亡,要辞官守孝三年。但因家乡战乱,兄弟俩不得已扶棺到尚算太平的岭南,到达仁化县境内。

见大山绵延不断,山岭奇险,李永茂敏锐地意识到天下大乱将至,这里是乱世避居的好地方。

李永茂步行百余里,亲自考察了数座山峰,或者地形不利守御,或者缺乏水源,没有找到理想之地。

广东丹霞山顶海螺岩

有一天,他与当地的几位文士喝茶聊天,谈到县城东二十里的廉白山。李永茂大感兴趣,第二天就约诸文士一道乘船进山考察。

李永茂不避艰险,攀藤扶树,从山脚到半山霞关,再到山顶海螺岩,当晚宿于山上六祖堂。

亲自考察后,李永茂认为廉白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上有多处岩洞可以居住,柴草水源都不是问题,是躲避战乱的好地方。

于是,李永茂就拿出积存的俸禄一百二十两白银,向当地人买下了廉白山,并将父亲的棺木暂时停放在廉白山对面的石云山。

李永茂虽是隐居廉白山,避乱生存,但他苦心经营,规划开山,率众族人修路凿道,筑舍开田,邀朋聚友,成为廉白山的开山鼻祖,并改其名为丹霞山。

澹归和尚

李永茂去世后,其弟李充茂邀请师兄、广州海幢寺今释澹归和尚来丹霞山,将丹霞山施舍给了他。

康熙元年(年),澹归来到丹霞山,主持兴建别传寺,开辟道场,使丹霞山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粤北一大丛林。

李充茂写有《丹霞山记》,详细记载了他兄弟二人隐居深山,开发丹霞的辛劳感叹。

由于李永茂、李充茂兄弟长期积聚“反清复明”的遗民,在丹霞山留有遗迹。

广东丹霞山别传寺

在澹归离世96年之后,清朝文字狱盛行之时,南韶连兵备道伊李璜,在丹霞别传寺内,发现了澹归和尚遗留的有反清思想的手稿——《偏行堂集》,并以“语多悖逆,图谋不轨”的罪名举报朝廷。

于是,乾隆帝下令焚毁寺院,杀僧众五百余口!

丹霞山骨塔、碑志全都铲平;澹归的遗著、墨刻、笔迹全都销毁;澹归在地方的诗文、序言、书籍,一并销毁;参与《徧行堂集》纂刊及作序的人,均予惩治;将丹霞山澹归徒众一律逐出,改作十方诚实戒僧常住。

这是广东丹霞山历史上一宗悲惨离奇的惨案。可怜佛门静地,就为这《徧行堂集》被杀得阴霾凄惨,虫蛊噤声。

广东丹霞山的得名,亦与南阳有关。

清康熙三十九年,广东布*使鲁超的《丹霞山志序》记载:

“丹霞者,韶阳仁化县之山也,初未尝名,李公先为虔抚,后与弟鉴湖奉母避乱于此,以百余缗买山而居。公南阳人也,南阳古有丹霞,为烧木佛胜地,公以此名山,其不忘故之心为可知矣。”

这里提到的南阳古刹丹霞,即为今南阳南召县留山镇丹霞寺。

该寺在唐代由著名的禅宗天然和尚创建。烧木佛是一段禅宗公案,天然和尚为了让人们明心见性,大胆将木质佛像投入火中烧掉,颇为惊世骇俗。

河南南召丹霞寺

唐、明两代,南召境属南阳郡邓州,邓州治所距丹霞山(寺)仅一百公里。

李永茂兄弟因为和丹霞寺的开山鼻祖天然禅师是邓州同乡,所以他们对丹霞山(寺)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数次到这里朝拜和游览,对这里的寺院和周围自然景观十分熟悉。

山中岁月长,寂寞无由说。

在他们反清复明失败而忧愤填膺、隐居山野的时候,怀乡之情就更浓烈,再加上两地的地貌景观有相同之处,为“不忍忘本”,就以家乡的“古丹霞”来命名隐居地的山名,这是很自然的事。

河南南召丹霞寺塔林

同时,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做法。

我国历史上在不同背景条件下的迁徙过程中,迁徙者以原居地的山名、地名、聚落名来命名新居地的实例甚多,此其一也。

对于李氏兄弟二人依据家乡的名山在广东仁化县命名和经营丹霞山之举,故土的人们并没有忘怀,文献典籍也有记载。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有这样一段话:

“广东韶州亦有丹霞山(注:此地并无丹霞寺)。南明隆武时,邓州李文定公永茂,丁父忧,自南赣巡抚避居此,以长老诸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与南召丹霞类,因名丹霞。……文定公死,其弟鉴湖旋里后,复来丹霞为僧,名今地,号一超,遂与此丹霞(指南召丹霞)遥相映辉。”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这段话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广东韶州丹霞山是李永茂在南明隆武时命名的;

其二,南召与仁化形容丹霞地貌自然景观的生动形象用语“色若渥丹,灿如明霞”雷同,两地“丹霞”存在明确的承继关系;

其三,北“丹霞”是李氏兄弟的故居,南“丹霞”是他们的隐居地,他们二人作为纽带把两地“丹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遥相映辉”。

广东丹霞山

广东丹霞山,历数千年而兴于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与南阳的甚深渊源,冥冥中似有天意。

今日丹霞山大放异彩,享誉世界,李氏兄弟筚路蓝缕的开辟之功实不可没。

广东丹霞山

参考书籍: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丹霞山志》

尊重原创欲转载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家乡人文历史,轻戳以下链接——

云台二十八将中,他是唯一死在刺客手里的战场杀将……

昔日宛县的小亭长,如何成为东汉的首任大司马?

云台二十八宿中,唯一一个抱憾而终的邓州名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丹霞山,原来是当年邓州两兄弟买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