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既去过丹霞地貌命名地(中国广东丹霞山)又去过喀斯特地貌命名地(斯洛文尼亚西南部喀斯特高原)的人,看到这个问题好兴奋,我竭尽全力来回答一下。位于广东韶关的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所以追根溯源,要了解丹霞地貌,首推丹霞山。先发个以前写的:去广东丹霞山旅游是怎样一种体验?-JianFng的回答
(丹霞山西部群峰图片来源/摄影家谢锦树)
(丹霞山长老峰石刻图片来源/CFP)“丹霞”,读起来听起来写起来都很美有木有,“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醉了!事实上,在清代以前,丹霞山不叫丹霞山,甚至连山都不叫,而叫“韶石”。传说舜帝南巡,在此奏“韶乐”,故得名“韶”;这里山不连绵,有点破碎,古人恰巧又很谦虚,因此不叫山,而称“石”。用“丹霞”二字来描述韶石,最早发生在明代嘉靖年间;而此山得名“丹霞山”,大概是明末清初之际了。至于“丹霞地貌”,是在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先生提出的,这一概念就根据丹霞山的地貌特征,以其名字命名。(丹霞山锦石岩寺附近崖壁上有“浸碧浮金”的石刻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冯小2)那么,啥样的地貌算是丹霞地貌呢?有点小遗憾,虽然那么早就有“丹霞地貌”的命名,但到目前,丹霞地貌的定义依然没有完全统一,国内比较主流的观点是:
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陆相红层地貌。听不懂?没关系,记住两点:1、红红红红红为什么那么红?因为丹霞山的岩石是砂岩、砾岩,特点就是——易碎,红!(科普志愿者,赤诚丹霞下。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旅行家加利利)2、顶平(斜)、坡陡、麓缓这六七个字,一定要记住哦。山顶平/斜,植被丰富,每座山都被戴了“绿帽子”;陡崖坡,红色山体裸露,陡的难以攀爬;麓缓不解释。这三点典型特征,看下图应该会有深刻理解。(丹霞山之姐妹峰,对照一下上面的特点,非常有代表性。除此以外,在姐妹峰的内部,巷谷和地下室厅纵横交错,沟谷系统十分复杂,是丹霞地貌中沟谷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丹霞迷宫”。图片来源/摄影家谢锦树)那么,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内外力共同作用于红层。地球内力作用,把地壳抬升,形成断层、节理、裂缝;这些给了外力可乘之机,流水、崩塌、风化等,最终形成了丹霞地貌各种神奇的姿态,下面“抓典型”:(丹霞山垂直节理图片来源/谢锦树丹霞地貌科普摄影展)(岩柱群,形成原因为差异风化、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重点说下风化,风化是岩石与大气、水或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最终导致岩石破坏的过程。下面有很多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样态。图片来源/谢锦树丹霞地貌科普摄影展)
(丹霞山鼎鼎大名的阳元石和阳元山,你懂得。岩柱顶部和侧面的棱角被风化剥落,使得岩柱棱角逐渐浑圆化。图片来源/谢锦树丹霞地貌科普摄影展)(丹霞山梦觉关附近大型蜂窝状洞穴,洞穴非常圆,第一次看到时甚至有些不相信是自然所为。这种洞穴是风化剥落作用形成的。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冯小2)(丹霞山风车岩穿洞,风化剥落作用形成。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丹霞山的陡坡岩崖上,有竖着的、自上而下的平行小沟系统,被称为“晒布崖”,是由向下的水流侵蚀、溶蚀而成。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旅行家加利利)(丹霞山从地貌发育阶段上来看,属于丹霞地貌的壮年晚期,形态表现为簇群状峰丛峰林,丹霞山的僧帽峰是这一形态特点的典型代表。图片来源/摄影家谢锦树)(丹霞山之茶壶峰。垂直节理发育,加上风化和侵蚀,形成峰丛。图片来源/谢锦树丹霞地貌科普摄影展)(可以看到岩壁上有水平层状的岩槽、岩凸,这个是由于水平岩层软硬不同,产生差异风化。而且与竖沟相互垂直交织,打上了方格子。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朱家强)(茶壶峰造型非常逆天,感叹自然*斧神工。想象一下,地壳抬升了一块儿,然后被下切了几刀,每刀都没切到底下,断了骨头连着筋。图片来源/摄影家谢锦树)(丹霞地貌中的一线天,形成原因有二,一是流水下切,二是风化片状剥落,巷道非常窄,上边还能够看到卡在缝中间的石头,所谓“幽径含珠”。图片来源/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冯小2)(最后放一张观音山结束丹霞地貌,锦江水和丹霞山真是美不胜收。)————我是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分界线————
同样是以地名命名的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喀斯特地貌比丹霞地貌出名很多。像喀斯特地貌一样受到国际上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