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友友告诉我羊台的老王爷过世了,心里便惦记着近期一定去羊台看看。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离开羊台又是一年。
和紫衣灵儿约好下午一起去羊台,这个地方于我而言总是念念不忘。从第一次去后,每年总想着有时间就去看看。去羊台的路有十来公里不好走,转道进阳台的便道原本在河谷里,一年没去,河谷周边建起了堤坝,到处在挖,便道入口也不知到了哪里。凭着记忆继续顺着河谷进去,走着走着感觉不对,退出河道,走到村口一问原来入口改在了村边的一条道上。去的时候来来回回把路走错,硬是耽误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好在最后一路顺利到达。
之前去过三次羊台,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并不多,很庆幸今日的天气,一丝风都没有,空气中的尘埃自然少了许多。到达羊台已是下午五点,阳光已经变得柔和,眼前的一切场景都没变,栅栏、辘轳井、房舍、丹霞山…看到此景很欣慰,也很亲切。来时一路的修建,生怕影响到这里的自然状态,破坏了这里的安静与祥和。
牧驼人老李两口子依然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我们刚一下车,老李的妻子便迎上前来,一眼认出了我。送上带去的水果,原本就不陌生的我们更加显得亲切。告知来意,就是想来看看大家,顺便拍拍照片,给他们留一点日常生活的资料。寒暄几句后,得知邻居王希玉的母亲在前边的地里挖糖萝卜,我和灵儿前去问好。来到地头,只见王老太太坐在地里使劲儿地削着糖萝卜,女婿老杨把削好的往三轮摩托车上装。他俩一边干着活儿,一边告诉我们,老王爷是今年快过年时去世的,走得很突然。看着干活儿的俩人,想起去年我们来时的情景。尤其是老王爷拿着我先前拍的洗好的照片认真看着,拿着望远镜找寻着远处的骆驼,在驼群中佝偻着远去的背影,这一切都还历历在目。之前见过几次老王爷都没有和我们说过一句话,但我却对他印象很深。也许是因为老王爷是这几户牧驼人中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最年长的一位,王希玉的牧驼经验都是从老王爷那里继承来的。几户人家,只有老王爷家是父子两代人在牧驼,老王爷的去世,意味着这里少了一位牧驼人,也少了一代的牧驼人。
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一角,这些牧驼人,生活在美丽的羊台山下,过着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终日与驼为伴,生活简单,心性善良。我一次次来这里,也许就是想看看这几户牧驼人家,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坚守这种寂寞、单调的生活,如何坚守下去牧驼这个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老王爷走了,王希玉近日也去外面打工了,一百多只骆驼饮水的繁重活儿都落在了王希玉老母亲的身上。干完农活儿,王老太太眼巴巴地等着我们进到她的小屋,因着老王爷的去世,老两口憩身的小屋里少了许多的温度,炉子上没有热气腾腾的景象,铸铁的炉子很冰冷。老太太热情地端来自己做的特色秣饭款待我们,并且叫我们别走了,一遍遍地说就她自己一个人,非要让我们在此留宿。很能理解老太太的心情,冬天的夜很长,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没有人陪伴的夜晚,应该是种煎熬。
生活的无情,就如四季的轮回。春暖花开,夏花灿烂,秋叶凋零,冬雪寂寥。老王爷虽然去了,但一家人的日子还在继续,对王老太太而言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已是大相径庭。这就是现实生活。
每次来这里都只见到渐渐老去的牧驼人,新生代的牧驼人在哪里?这是我的疑惑,同样也是牧驼人他们自己的疑惑。
老李两口子也是常年坚守在这里的牧驼人家。太阳落山后邀请我们进屋喝茶,端上了香喷喷的油饼,这种盛情一定要接纳。边吃边聊,他们也习惯了这种单调的日子,孩子们都去外面打工,有的生活在城里、有的生活在村里,没有一个愿意来羊台放骆驼。老李也是继承了父辈的产业在羊台放骆驼,将来怎么样,没想过,但目前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也很知足,因为已经习惯了。
半天的时间在羊台的闲散中度过,关于羊台,我依然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