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陪老父亲自驾去韶关,除了南华寺和丹霞山,还想到了张九龄。毕竟,张九龄已是韶关的一张文化名片。
去拜谒一下古代名人之墓,发一下怀古之幽情,也是旅游的题中之义。
因为我曾经去过南华寺和丹霞山,老父亲也没多大兴趣。于是一致同意,百度了张九龄墓址,便从广州开车直达目的地。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武江区河西乡罗源洞,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午3点多到了韶关市区。看导航,离张九龄墓还有十二三公里距离。走的是村道水泥路,我们一路走一路问。大部分人还是知道张九龄的,有的年轻人却一脸蒙,在加油站加油时,问了一位女九〇后,张九龄墓如何走?她一脸愕然:什么九?
田心村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才七拐八弯地找到了一个叫田心的村子。导航也明确指示目的地到了,但在村口四处张望,并没发现有景区呀。
于是问了一位老者,才得知张九龄墓在村子后面。果然,开车经过学校翻到山后,“武江张九龄森林公园”几个鎦金大字赫然在目。
森林公园门口便是张九龄纪念广场。但当地农民却把它变成了晒谷场,几位农人正在悠闲地收拾晒谷。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尊汉白玉雕像,前面是张姓祖先像,后面才是张九龄像。张九龄气宇轩昂,目光如炬。因为张九龄墓其实是家族墓,同放其祖先像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两尊汉白玉雕像与收谷的农人农妇同在一个画面,画风实在有点不大协调也有点滑稽哈。
游客有二,便是我们父子。未去之前都猜到了结果。谁会来这么个地方呀,猜原因一是现在的年轻人对此没多少兴趣,二是张九龄之墓确实地处偏僻,交通也不大方便。
广场右侧有张九龄的生平展,但展厅关门。展厅后面便是张九龄墓地。
沿一碎石路进去便是森林公园。进去时已经近晚,古树下阴森昏暗,沿台阶爬上半山腰找到张九龄墓时,已然夕阳西下。
张九龄墓位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座北面南,为砖室结构,座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据介绍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
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碑刻。
张九龄墓是家庭式墓群,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
我站在张献公墓前,思绪翻飞,神思恍惚,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大唐朝。
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生于年逝于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是唐朝有胆色有远见的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少时已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参试,终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朝的进士科极难考,录取率极低,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有史学家分析,张的中第不是简单的个人事件,因为“盖自从三代至于唐,人才之生,盛在江北。开元天宝以前,南士未有以科第显者“,张九龄的出现,可以视作岭南结束“蛮荒”的标志性事件。
因此,至今在他的乡里祠堂还有“昔日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对联。
在中国古代,广东作为经济及文化欠发达地区,加上处江湖之远,故广东籍的朝廷官员寥寥无几。张几乎是中国古代当大官并且政绩卓著的唯一的广东籍人,因此殊为可贵。
唐玄宗开元时代初期,是张九龄人生的高光时刻。先后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是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据史书记载,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为历史学家和后人津津乐道也深为慨叹的是,张九龄曾经预判安禄山必反,且多次劝谏,可惜徒劳无功,终至罢相,表现了他杰出的政治勇气和远见卓识。
张九龄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他还组织打通了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梅关古道,为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确乎实至名归。
夕阳渐渐西下,眼看就要收拢最后一缕阳光,我向张文献公墓地庄重地鞠躬行礼,拜别了这位广东先贤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