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顺流而下,一路水何澹澹,婉转迂回,近岸是丰腴的竹林和低矮的农舍,远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船缓缓驶入丹霞山景区,开始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这方驻守仁化的丹山碧水,可谓是造物主最得意的“大手笔”。“玉女拦江”“群象过江”“拇指峰”……每座山峰都有美丽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些赤红色的山峰无言矗立,似恬静淡泊的逸客隐士,或垂江独钓,或采菊东篱,或举杯邀月,或眠琴绿荫,道出“万古丹霞冠岭南”的意境。
丹霞山古称“烧木佛旧地”,《广东舆地图》将其注名为“长老峰”。传说,明末清初南逃的难民李充茂是丹霞山的“开山之祖”,丹霞山“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是避乱隐居的好地方,李充茂带领家人在山上修关门、铺石阶,还在各处建桥修泉,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佛光人气盛况空前。
船停泊在山下,沿幽径而上,置身于怪石嶙峋的山间,一股清新沁人的香气袭来,远处的山林被一层薄薄的晨雾萦绕,如梦似幻、亦真亦假。丹霞地貌是丹霞山自身最大的价值,得幸于地质学者对丹霞山红层地貌的率先研究,所以在地质学上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这也算得上是粤北山水对地质学的一大贡献。
丹霞山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凿,直指蓝天,无数奇岩美洞隐藏于山中,自古便有“色渥如丹、灿若明霞”之誉。石径级级,伸向青山里,两旁山花斑澜,葱郁松竹交映。丹梯铁索被称为“丹霞山最为出名的险景”之一,陡高的石阶、冰冷的铁索,左边是深不可测之渊,右边是犬牙交错之岩,前人拉着后人,后人托着前人,每一步都需下定决心,爬行在天梯上,十分需要勇气。
丹霞山的美还在于它的神秘。幽洞通天,似一局未下完的棋局,晨光降临,枫林、丹梯、飞瀑、山崖,在若隐若现的云雾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绰绰灼灼的山像一只梦之船。据说万年前这里是个大湖泊,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湖底地形被抬升为陆地,炎热的气候使富含铁质的沉积物强烈氧化,形成紫红褐色岩石。丹霞山有大小石峰、石栏、天生桥多处,石峰疏密相间、错落有序,山石不论大小,座座雄风大气。
来丹霞山,除了单纯的爬山赏景外,最不能错过的便是赏日出。趁着夜色,紧握铁索,战战兢兢地挪着脚步,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位于长老峰的观日亭。此刻天还是暗沉沉的一片,远处的群山也被雾霭笼罩,渐渐地,东方的天空呈一片淡红色,像个害羞的姑娘,掩着脸羞答答地看着我们。少顷,天边出现大片红晕,紧接着,火球似的太阳露出通红的半边脸,云霞如一条红色鲤鱼欢腾地跳动着。突然,太阳往上一掠,万道光芒射向大地,把整个丹霞山染上了一片玫瑰色,群峰间的雾霭渐渐消去,光照云海,五彩缤纷。
看完日出才发现,下山是件费劲的事,但移步换景间,又看了一路的景色。丛林宛若万方翠毡从九天沉沉铺下,随山势跌宕蜿蜒、翠翠森森。苍莽的群山中,峭壁巉岩一任千尺,岩石外表周身丹红,其形峻悍刚劲,其势沉厚雄浑,一派“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之势。
绕梯而下,又见锦江,宛如一江碧绿的玉液,出自北面万顷林海,在丹霞山群中迂回南流。一路翠竹夹岸,树虽不察枝叶却得其全形,山虽不辨岩石却得其挺拔,花虽不见绚丽却得其幽芳。(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