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2020清华同衡学术周解析文旅融合,构建
TUhjnbcbe - 2024/8/23 0:47:00

日前,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解析文旅融合,构建创新格局”分论坛在清华同衡西区办公楼举办。论坛上,22位城乡遗产、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分别就各自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会议现场还展示了同衡自主设计和嘉宾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及甲胄复原艺术品。

论坛现场

文旅融合,需要新的思维、新的人才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指出,文旅融合已成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借力文旅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思维、新的人才。首先,文旅融合需要建立动态的模式,这是文旅融合的创新之处。其次,文旅发展在某种程度来讲是大脑经济,要重视人才的力量,这也是之所以强调留住老居民,吸引年轻人的原因。留住老居民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文化传承,吸引年轻人是为了让有识之士参与到当地文旅发展之中。最后,文旅发展工作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国市场广阔,只有可持续的文旅发展才能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使文化遗产持续焕发光彩。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霍晓卫认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行为,游客通过旅游完成文化交流或文化认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平衡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长期存在的难点与挑战。

现场展示的文创产品

霍晓卫提出应通过主题串联更多旅游资源,通过设施保障拉长旅游运营活动时间,通过措施创新对旅游流量削峰填谷;鼓励旅游主题与产品策划结合遗产价值;通过政策创新保障创新动力、包容试错成本;研究文化旅游融合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促进文化与旅游学科与技术的合作交流,探索多层次、多受众的文化诠释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应重视过程和长久的文化传承,文化应更加重视人民需求。理想的文旅融合状态是“文化是魂,为旅游赋能;旅游是形,为文化宣声”,要塑造多种形式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重视地方经济发展、人民获益。要以文旅融合来整合核心文化资源,加强优质文旅产品开发,深化相关产业融合来带动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长城、红色遗产,文旅融合实践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以长城的保护和文旅发展为例,着重阐述了对长城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思考。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文旅融合的目标是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和旅游双方都应互相适应并作出适当的改变。

邬东璠提出长城作为一个国际化IP,应在保护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采用恰当方式加以充分利用,充分发挥遗产公众教化的作用,并探索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产业中。

“长城的文旅融合需对长城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需求有清晰的认知。长城作为大型线性遗产,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历时性、延展性等特点。”邬东璠说,长城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形式可从“文化+旅游”及“旅游+文化”两方面展开。创意创新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必要手段,而集成创新则更是当下解决长城文旅融合的关键,只有优化集成后所形成的解决方案才更能有效的形成落地项目。

现场展示的文创产品

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五所主任工程师杜凡丁以自身多年从事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为大家分享红色遗产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他指出:革命文物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资源,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革命文物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具有直接强烈的感召力和叙事性。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发展迅猛,但是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作仍是重视它的纪念性,而忽略了它的故事性及宣教意义,仍有诸多方面需要提升。

随着近年中央进一步强调了革命文物的保护、革命精神的弘扬,提出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将长征文物保护、长征精神弘扬、长征故事宣传提升到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的地位。杜凡丁认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以长征故事为主线,形成不同的重点段落,建立不同的展示主题,串联不同的省份,要打破省际之间的行政隔阂,建立一条贯穿长征全线的线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分会副秘书长、脚爬客(武汉)地学科普中心主任李鑫介绍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近年在公众科普教育方面的丰富实践经历。李鑫从志愿者助力、社会化参与、科普产业化三方面分享了如何通过科普教育助力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

李鑫介绍,公开招募的科普志愿者主要协助处理丹霞山日常事物,执行本地科普活动,发表学术研究与参加国际交流,支撑丹霞山举办高频次、高质量的科普活动。丹霞山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搭建科考、科创、科普的众创共享平台,加强社会化参与。通过互联网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等手段,将大众创意吸纳并输出为自然保护地科普的创造性内容。最后丹霞山还探索了公众科普教育助力原住民经济产业升级的产业化路径。

建立共识,处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旅游规划系主任刘霄泉认为文化是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资源,但文化遗产也会约束旅游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目标性存在差异,旅游活动侧重于经济功能,而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展示文化内涵,两者之间的鸿沟一定会限制到很多开发项目,因此,在一些空间利用上要进行准确利用。而很多旅游开发不成功的原因在于没有较好的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的转化。

论坛现场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岩指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冲突本质上不是“文”和“旅”的冲突,而是对保护和发展的认识问题,本身并不存在冲突。处理两者之间冲突的前提是建立共识,并坚守三项原则:第一、各守规矩,以“法”和“规”划定底线。不论是遗产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要遵守各自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二、要讲常识,通过“常识”建立“共识”。第三、躬身入局,在实施和实践当中统一价值观。要让文旅融合,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投入到真正的建设、投资管理和运营实施的过程中去。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5A级景区评审专家武弘麟讲述了他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保护和发展冲突的案例,例如,温州楠溪江的一些古村落,文化遗存丰富,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背景下,保护的热情抵挡不住发展经济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古村落基本上全部改变。武弘麟又以芙蓉村为负面案例,强调新建建筑要与传统建筑的风貌相协调。芙蓉村只有高度管控,而未有高度管控,因此,新建建筑在高度上虽未违规,但对村庄的风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文旅融合是一个过程,需经过时间考验。”武弘麟表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提出,各地文化资源要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旅游发展模式,切勿盲目的追求高大上、大规模与大尺度。在价值观和标准的问题上,例如在建筑及周边环境传统风貌的处理中,要适度的遵循文化传统、也要允许部分的创新,尊重建筑创作者原有的思想,并适度结合并传承当代人的价值思想。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并要以提高民众及专业人士的共同认识为前提。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李晓霞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清华同衡学术周解析文旅融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