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也就是说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这也是丹霞地貌区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山崖、谷壁均由它构成。崖壁的不同组合,不同体量,组成了丹霞山群中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地貌形态。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是奇山秀水相辉映,是构成风景名山的一支重要类型。目前我国的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6座属于丹霞地貌名山。
丹霞山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南岭山脉内的一个构造盆地,地质学上叫做丹霞盆地。在距今1亿年以前,南岭山地隆起时,这里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沉积下来。不同的水量带来的沉积物粗细不同,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更细的叫粉砂岩或泥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属于一种高温干燥的环境,因此沉积物被氧化成铁锈红色。直到距今万年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白垩系地层。其上部米厚的坚硬砂砾岩,称为丹霞组,丹霞山的群峰就发育在这丹霞组地层上。
大约距今二、三千万年前后,随着地壳运动,整个湖盆发生抬升,流水顺着断裂对这一红色沉积物下切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存下来的岩层就成为现在看到的红色山块,即丹霞地貌。据专家研究,丹霞山地区的地壳还在抬升,平均每万年上升0.87米。
在经历了长期的流水作用、风化作用遗迹重力崩塌作用等内外营力下,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的丹霞地貌,包括悬崖、方山、石峰、石磊、石墙、石柱和岩洞等各种丹霞地貌类型。目前世界上除了南极洲不清楚之外,各大洲均发现有丹霞地貌,其中以我国最多,发育程度最好。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也是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也最优美的丹霞地貌区之一。因此丹霞山成为其他地区丹霞地貌对比研究的基地。
中国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在中国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类型,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广泛,根据国内各地学者的研究,在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和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都有分布。目前已知共有处(根据黄进统计)。福建泰宁、武夷山,甘肃张掖,湖南崀山,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四川江油的窦圌山、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由于红色砂页岩有较好的完整性,易于雕塑,故大量的石窟、石刻创作于红色砂页岩分布地区,如乐山大佛、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丹霞地貌的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气候带产生的外力组合,以及挽近地质时期环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丹霞地貌的发育进程和地貌特征的继承与演变。
“中国丹霞地貌”是一个打捆申报(SerialNomination)的世界自然遗产总名称。具体提名地由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个丹霞地貌片区组成,即:崀山·万佛山(湖南)、丹霞山(广东)、泰宁金湖(福建)、龙虎山·龟峰(江西)、方岩·江郎山(浙江)。5个片区遗产地核心区总面积约公顷,缓冲区总面积约公顷。年8月,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组成的丹霞地貌组合以“中国丹霞”名称共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并获批。
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其中东南区(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由于三区的地质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著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这个新增自然遗产拥有包括天然柱、塔、溪谷、峡谷和瀑布在内的一系列侵蚀地貌。世界遗产网站表示,这里的常绿森林生活着很多动植物,其中有种被列为珍稀或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