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句黄山名言竟非徐霞客所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而一直被认为是徐霞客的这句感慨,当仁不让成为黄山最好的广告,笔者年少时便因此对黄山有了向往,二十余载共七上黄山,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我们找遍徐霞客的著述,竟然未发现他写过这句话。
既然非其所说,那为何一直流传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和徐霞客相关呢?一番考证后,明末清初时期由徽州岩寺镇人闵麟嗣编纂的《黄山志定本》卷二《人物》第七十二页中,有一段徐霞客对黄山的评价记载,当时有人问徐霞客:“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霞客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不过此句仍无出处,而徐的好友钱谦益所作徐霞客传中亦未见,《黄山志定本》的作者闵麟嗣不仅是学者,和徐霞客同样是位旅行家,虽然闵麟嗣13岁时徐霞客就离世,但他在38岁时的清康熙五年(公元年)完成此志书,相同的爱好,同期的年代,应该有机会接触到徐霞客和别人的对话记载并转录下来。
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究竟源于何处?
近代方志学家许承尧在其《歙事闲谭》一书中,收录了同乡汪鞠卣的《黄山杂记》一文,汪登黄山时,在文殊院遇到一位来自峨眉山的僧人,曾遍历各地山川,对黄山推崇倍至,汪问其五岳和黄山比如何,僧人一番分析之后,认为综合来看仍然是黄山绝冠,汪鞠卣听后便感叹:前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游过黄山则不看岳。这就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源起。
三、其实徐霞客对黄山评价更高
回溯到四百年前,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年)的二月初三,徐霞客第一次登黄山,在山上盘桓十日,可惜连续是雨雾天气,未能饱赏黄山美景,不过,这已让他对黄山情有独钟,两年之后的九月初四,他又来到了黄山,在《游黄山日记后》一文中,面对天都峰和玉屏峰之间的奇景,留下: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的感叹。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徐霞客首次登黄山后,便念念不忘是他平生所游览的奇美之境,再登黄山看见上次无缘一探的新景,除了畅快激动,还潜藏着一丝愧意。
当然,黄山能有这位大旅行家把黄山当作生平奇览,也不必在乎是否和五岳对比了。
四、笔者七上黄山的流水账
蹉跎岁月,时光催人老,因为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笔者便久慕黄山之美,在二十年多间,从青春年少至中年,共七上黄山。
本节仅作简单回顾,遴选一些有趣的黄山照片,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分享真实的黄山。
(1)年前后初见黄山
从汤口的山脚下直上慈云阁登山步道,登莲花峰,夜宿排云楼宾馆,记得次日凌晨4点多起床,摸黑前往始信峰看日出,虽然没有云海,不过太阳刚出时的霞光让我终身难忘,之后再转白鹅岭下山,可惜拍摄的照片早就不知所踪。
(2)年7月19日第二次登黄山
从太平索道上山,步行至光明顶,再转登莲花峰和天都峰,从天都峰直下慈云阁,这次没有拍摄照片。
(3)年7月24日第三次登黄山
从云谷寺索道上,夜宿排云楼宾馆,观日落,次晨观日出,转登光明顶,再登天都峰,回玉屏楼索道下山。
1、在始信峰附近的山道拍摄的一张奇峰风光,中间的两峰相接处,有一石人戴着帽子,仿佛是采药的药农,恰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之诗境:“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站在始信峰上,往北海宾馆的方向拍摄,右边的山峰是狮子峰,下方依稀可辨的建筑为狮子林宾馆。
笔者找到年由日本人岛崎役治拍摄的狮子峰,山上的植被稀落,没有如今茂盛,左中的寺庙建筑还在修建中,明朝万历年间,来自五台山的一乘僧人曾在此修行,清康熙二十年的公元年建成观音庵,如今已是狮子林宾馆的所在地。
3、在清凉台附近,正好遇见一位来自广州的摄影家,他正在思考着前方佳景的构图。
4、在丹霞峰的观景台,往西边的方向,一轮金黄的圆盘,慢慢坠入暮霭之中,透出几条耀眼的金芒,游人们则摆着各种姿势,留下这难得的瞬间,中间的女子将手掌伸出,让同伴拍下玉手托珠的照片。
5、第二天凌晨,从排云楼宾馆继续前往丹霞峰看日出,爬上东观景台,已经站满了早起的游客,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一个相对高处,拍下了黄山松林晨曦的瞬间,五彩的霞光染亮了东边的天空。
6、下午2点左右,我们从玉屏峰下山,准备攀登天都峰,照片在迎客松下侧的山道所拍,对面的高峰正是黄山著名的天都峰。
我们再回到公元年的九月初四,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在登上玉屏峰后,遇到一位云游僧人澄源,待仆从会合,徐霞客面对莲花峰与天都峰,赞为黄山绝胜之处,顿生攀登之念。文殊院僧人告诉他天都峰虽近但是无路,莲花峰有路但很远,近观天都峰,明日再登莲花峰顶比较适合,徐霞客没有听从,决意登天都峰。
7、从玉屏峰的方向拍摄了直上天都的登山道,照片左上角鲫鱼背上的栏杆清晰可见,极陡的山道越往上,游人成了几个小点。
遥想四百多年前,我们仿佛看见了徐霞客在那一天的情景:他与僧人澄源、仆从沿着玉屏峰往下,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一路攀草牵棘,遇到大块岩石则攀走其上,陡峭之处则攀爬其上,同行的澄源比较厉害,每至险峻之处,手脚都很难着力,是澄源先上再拉拽其他人,徐霞客当时想到往上登都如此艰险,又将如何下来?但是最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如今的天都峰早已修建了登山石道,笔者七上黄山,其中三登天都峰,每次都觉着甚为吃力,而徐霞客登天都峰时并无石道,那种险绝,途中的胆颤心惊可想而知。
8、在天都峰的半途,往玉屏峰的方向拍摄,玉屏楼宾馆旁的迎客松依稀能见。而那一年,徐霞客肯定也回眸过此处,除了新盖的建筑和铁塔,其它不会有多少差别。
9、大名鼎鼎的天都峰鲫鱼背,上方一人正在栏杆间通过。
10、登上鲫鱼背之后,往玉屏峰和莲花峰的方向拍摄,左下角的峰脊恰如鲫鱼之背,恐高者断不敢过,玉屏峰上的玉屏楼宾馆露出了黄色的屋顶。
11、站在天都峰之巅,往莲花峰的方向拍摄,山顶都是由花岗岩巨石堆列。徐霞客登上天都峰后认为: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4)年9月23日第四次登黄山
两个月之后,笔者又来到了黄山,从慈光阁索道上,住光明顶,次日经飞来石往排云亭,游西海从白鹅岭索道下山。
12、很遗憾的是,这是一个雨天,走在慈光阁索道庭廊的途中,拍下了黄山的人字瀑风光,不过雨雾弥漫未能见全貌。
13、雨中的黄山,令人郁闷,雨水滴落相机无法拍摄,雾气萦绕,也无法欣赏山景,继续前往天都峰,拍下了这张峭壁小松的照片。
14、鲫鱼背上,游人众多,两侧均是白茫茫一片,而年的徐霞客在登上天都峰顶期间,也遇到了一阵阵的浓雾,他这样写道: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15、夜里入住光明顶山庄,担心着次日的天气,如果继续下雨,那么本次黄山之行则连鸡肋都不如,惴惴不安中睡到5点,起来后发现天气稍微见晴,西边的天空,一丝朝霞透过云彩的罅隙,右侧的天都峰已经现出了真身,心情顿时大好,毕竟好友与他的爸妈第一次上黄山,前日的雨中已经困顿不堪,如果连黄山的真面目都不能看见,实在是太遗憾。
16、趁着稍晴的天气,吃完早饭,前往排云亭的方向,看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隐现,早晨的黄山烟云气势磅礴,高耸的山峰恰好飘来一阵云,仿佛是旗云一般,杜甫如有缘登黄山,应该也会发出一览众山小,荡胸生层云的感慨。
17、走过飞来石,在下方的低处观景台,往上方所见,此时光明顶又被雾气包裹,唯有飞来石挺立。
18、在狮子峰的观景台,眼前是猴子观海的景观,一只石猴蹲在峰顶,云涛翻滚时,观的是云海,在无云的晴日又称猴子观太平,观的是山下的太平县(今为黄山区)。
找到年8月日本人岛崎役治拍摄的猴子观海,几乎没什么变化,悬崖下方的几棵小黄山松和现在大小差不多。
(5)年11月4日第五次登黄山
秋天的黄山,天空湛蓝,空气通透,有着玉宇澄清的感觉,继续从慈光阁索道前往玉屏楼,再至鳌鱼峰、光明顶,直接前往北海,再由白鹅岭索道下山。
19、在慈光阁索道站,通往玉屏楼的索道缆车循环往返,右侧的最高峰就是天都峰。
20、在玉屏楼,巨大的象石昂首挺立,石刻上的:“岱宗逊色”,直接与泰山进行了对比。
21、站在玉屏峰的玉屏楼宾馆前,前方高峰为天都峰,再回到公元年的九月初四,徐霞客登临此处,写下了: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
22、黄山最有名的景点迎客松,这棵生长在高山绝壁上的奇松,已经有着千年的树龄,曾经被安徽总结成了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笔者个人看来,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面对绝境而不屈的奋斗精神。
至于迎客松何时而得名,我们从年5月由吕颐寿拍摄的照片中,可以得知此时已有迎客之名,这也是迎客松乃至黄山目前发现的最早照片。
23、玉屏峰的观景台,再来感受一下徐霞客曾经看到的天都峰绝境。
24、在前往莲花峰的途中,秋天的黄山松,松针泛黄,照片中的这棵松树,枝条伸展,宛若孔雀开屏。
25、如洗的天空,一片湛蓝,走下百步云梯,向鳌鱼峰的方向,游人穿得五颜六色,在登山道上簇拥而上,巨岩之间丛生的松林与杂树,红叶、黄叶融汇成几抹醉人的秋色。
26、不经意间,在一处被高山遮蔽的山崖处,往上而观,几片红枫叶孤零零地挂在枝头,不忘给来此的游客,展示着黄山之秋的残余艳美。
27、近拍鳌鱼峰,海中巨鳌昂首望天,之字型的登山道,游人如龙一般穿行而上。
28、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不畏艰险,正从一线天爬上鳌鱼峰。
29、在鳌鱼峰往光明顶的方向,天海中的水库,天空倒映在水中,如同一颗巨大的蓝宝石。
30、继续前行至白云宾馆前方的树林,在蓝天白云下,这棵树上的树叶一团金黄,让黄山的秋天愈加醇美起来。
31、在光明顶山庄的高处,往西边的方向望去,竟然出现了白纱一般的云海,那么的洁白,那么的神圣,惹得游人兴奋不已,纷纷拿起手机和相机,留下这难忘的瞬间。
32、再朝着天都峰的方向拍摄,下午的阳光照亮了穿着红色衣服和戴着红帽子的游人,此刻远处的天都峰和玉屏峰静静矗立在天地之间,天空的云已经分层,下方的云层明显偏灰,形成明显的分界。
33、第一次从光明顶沿着直达北海景区的小道,沿途往西,拍到了飞来石的倩影。
脍炙人口的年《红楼梦》电视剧,片头的飞来石,就是在这一段的山道取景。
34、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在北海宾馆前,终于拍到了比较清晰的梦笔生花,不过最美的景致还是白云雾气萦绕之时。
我们找到年5月由吕颐寿拍摄的照片,那时候已经被称为梦笔生花。
(6)年5月24日第六次登黄山
前5次都为夏秋之际,这一次终于在春天登黄山,继续是从慈光阁索道上,至玉屏楼,再回转至鳌鱼峰、光明顶、排云亭,当晚入住狮子林宾馆,次晨往始信峰观日出,再由白鹅岭索道下山。
年8月日本人岛崎役治登上玉屏峰后,拍摄了这张照片,左侧是象石,右侧的寺庙为文殊院。
35、笔者在同样的位置拍摄了玉屏楼照片,与前图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右侧的两棵松树已经长高变粗,其后的建筑是文殊院年失火烧毁后改建的玉屏楼宾馆。
笔者再找到年5月由吕颐寿拍摄的文殊院,可以看出一百年的时间,几棵黄山松的变化还是很大。
36、转身过来,正遇见一位女游客认真地给同伴拍照。
37、往东边的方向,在群山之间,飘着几缕雾气,如纱一般的轻柔。
38、前往百步云梯的途中,在莲花峰的一处山道旁,雾气弥漫,莲花峰顶只露出了轮廓,近处的一根柱石,仿佛丹霞山的阳元石,勃发着雄性的生机。
39、回望天都峰的方向,拍摄了一张登山道全景照片,右下角是起点,沿途的游人如蚁,最上边的峰顶可清晰看到几个人影,徐霞客四百多年前从天都峰下山时曾这样回忆: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40、在途中,忽然看见青绿的松林间,跳出鲜艳的红色,正是绽放中的黄山杜鹃花,如果说黄山松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么黄山杜鹃即为娇羞可人的柔女子。
41、在鳌鱼峰上,这处造物主打造的天然盆景,读者朋友们感到惊奇吗?不要以为是PS,完全是实景拍摄,莲花峰、天都峰赫然在列,唯一煞风景的是,此处天池里竟然飘着游人丢弃的矿泉水瓶。
42、从光明顶下到天海的山道,迎面来了一位挑山工,年龄大约六十不到,赤膊着上身,挑着重物,踏步而下,徽骆驼的称谓名不虚传。
43、春天的黄山,天气说变就变,到光明顶后,一路雾气渐增,下山前往排云亭的途中,山崖边的黄山松又似盆景一般。
44、在山道上,遇见了一只不怕人的山鸟,立在石栏上,朝地下看着有没有食物。
45、抵达排云亭的观景台,光明顶的高处都被雨雾笼罩,天晴的日落无望,此刻已是下午6时许,匆匆赶往狮子林宾馆入住。
46、次日晨,前往始信峰观日出,可惜浓云薄雾,依旧未能得见日出美景。
47、狮子峰附近,晨间松林里的杜鹃花。
48、黑白处理的黄山松照片。
年8月,日本人岛崎役治从黄山下山后来到了汤口,拍摄了这张珍贵的旧影,当时的溪流两岸都是传统的徽派民居。
49、比前图稍后一点的位置,拍摄了一张对比照片,现代的楼房完全替代了古色古香的民居,让人遗憾不已。
因为图片较多无法发出,只能分上下两集发表。
下集链接:七上黄山行摄纪「下集」,受徐霞客之骗,他竟然没说过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