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需要“可持续”
□刘巍
报载,某地的一个贫困乡开展“产业扶贫”,对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进行“开发”,果然奏效,还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进而跻身于该省的“财*百强乡”。点着白花花的票子,农民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山上林木越砍越少,农民的收入直线下降,这个红火了一阵子的“财*百强乡”农民年收入下降到800多元,重新戴上了“贫困”的帽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个乡所谓的“扶贫产业”,其实就是砍树卖树,属于资源掠夺型“开发”,典型的坐吃山空。扶贫从实际出发没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没错,关键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闯出一条扶贫开发的“太行山道路”。不少县也从实际出发,闯出了扶贫开发的一些路子。一些县注意处理“富”与“绿”的关系,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如涞源县积极发展经济林,从县情出发,南部种植核桃、北部种植杏扁,收到了明显成效;阜平县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西部核桃、东部枣的发展布局,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很多地区都形成扶贫开发“太行山道路”。但还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和发挥各自的优势,挖掘内潜,借助外力,广泛动员群众,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菜则菜,采取实实在在的步骤,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千万不能“坐吃山空”。
宋恩华副省长曾经提过,观念的转变是脱贫致富的前提。只有突破认识障碍,狠抓思想扶贫,才能增强特困村发展经济的内驱力。要坚决克服“等、靠、要、怨”、“守常、守旧、守穷”的依赖安贫思想,树立“脱贫靠自己、发展靠自己、致富靠自己”的意识;坚决克服“种田饱肚子,养猪为过年,养鸡换个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坚决克服“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唯条件论”思想,树立“自加压力、争先吃苦,以吃大苦、出大力发大财”的发展意识。
其实,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缺少致富产业,特别是缺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财富,就是主动权,就是竞争力。贫困村一般因地域偏远,人均耕地虽不多,但地广山多,有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大,必须在做足“山”文章、发展生态产业上实现突破。必须树立“靠山吃山”的观念。认真剖析边远贫困村土地、山林、资源、气候特点,本着“化劣势为优势,化资源为产业,化产品为效益”的原则,强化“特色产业兴村、优质产业兴村、绿色生态产业兴村”意识。必须加快培植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发挥山地多、面积大的优势,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策机遇,大力发展板粟、大枣、核桃、鸭梨等产业,努力形成产业规模;要抓住山区污染少、气候特别的优势,抓好无公害作物的生产。同时,加快市场联结,培植市场意识,引导培养贫困村的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组织互助协会,以大户和协会为龙头,打开绿色产品的外销之路,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真正从当地资源出发,靠山吃山,让绿色经济活起来,农民富起来,走一条以绿兴村、以绿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