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拉松越野乱象层出不穷的背后我们更 [复制链接]

1#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沉重悼念(第四届)黄河石林公里越野赛死难同胞

(一)  

这几天,一直不想说话。

千斤之石,压在胸口。

仅在一周之前,丹霞山越野赛后,梁晶与两岁女儿合影的画面依旧清晰。闭上眼睛,脑海里萦绕的是那个小女孩尚不谙世事的懵懂眼神。

这两天细读了宋明蔚老师的《消解与误读,绝命越野赛的九层博弈思考》,文章深深触动了我。很多我想说的话,文章里做了清晰的阐述。随着国家级媒体的密集发声,将矛头直指马拉松赛事本身,作为一个有十年以上跑龄的马拉松和越野爱好者,我想说几句话。

本文将从产业现状、跑圈文化、产业未来几个维度与大家做个探讨。

(二)

路跑产业的现状有无问题?有无行业性的急需整改的大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年国务院46号文后,全民健身性质的马拉松路跑赛事高速发展。

其高速发展的拉动引擎有三:

1.一大批非体育产业的人员转行进入赛事运营领域,这些人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直接推动了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拥有政商两界资源的EMBA商学院的一些人,有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老板们上了戈壁后,忽然发觉,原来生活中有一种方式叫奔跑,加上对体育产业风口的敏锐捕捉,进而纷纷成立体育公司,积极推动赛事落地执行。

2.各地政府的攀比心理,政府领导的政绩诉求。带动旅游,宣传城市,拉动经济。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别人做了,我也要做。对市场化赛事运营完全没有概念,对办赛的招投标条件设置和验收一片模糊。

3.跑者数量激增,市场需求客观存在。但相当数量的跑者对马拉松和越野赛缺乏科学认识。

表面的繁荣背后,所谓的马拉松乱象层出不穷。

赛场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乱象不为人知,令人发指。

政府招标环节

有些政府出足够的办赛经费,足以覆盖赛事运营成本。但赛事总收入其实包含政府预算,赛事报名费收入,赛事赞助收入。有唯利是图的赛事公司,暗箱操作,混淆概念,瞒天过海,利益熏心,从单个项目操作中,赚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更多看到商机的人更积极地投身到体育赛事运营中来。

有些政府不出办赛经费,甚至要求办赛公司反哺地方财政,用以支持全民健身和地方体育产业发展。问题是:确有为了拿到案例和业绩的公司愿意去承接这样的项目。

就在年,业内对所谓的0元中标和1元中标还津津乐道。从本质上说,在没有核心赞助商、不具备完全市场化运营的赛事中,这种为了案例和业绩拿到赛事运营权的公司一定会多方面减少预算,赛事保障输出质量堪忧。

职能管控环节

笔者这么多年对我们的路跑产业主管部门有太多了解。

说句实话,失望至极。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你指望只有几个在编人员的行业协会下面一个部门,既要管好专业竞技,又要兼顾日益庞大的全民健身性质的马拉松赛事工作,确实勉为其难。

这个协会都干了什么?

疫情前,协会可以作为赛事共办单位。疫情后,该协会只认证,不共办。A类认证收10万起(白金标达到30万),B类认证,收3万。出了事,责任不在协会。

这里面就有个很搞笑的逻辑事实,疫情前,很多与该协会共办的赛事出了一些乱象,但协会只把板子打在赛事运营公司的屁股上,自己却是拿板子的人。

该协会每年都举办收费的赛事运营培训,疫情之后改为线上,却出现越培训越乱的情况。

归根结底是流于形式,忽略实效。

举个例子,培训内容的版块之一赛事招商,培训前找某家赛事运营公司的副总分配任务,但每个赛事所在地的市场化情况不同,甚至每个赞助商的诉求不同。这样刻舟求剑的培训内容能给参训的赛事公司实质性的帮助么?

盲人摸象,自以为是,以偏概全,缺乏体系。

行业协会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每个赛事,该协会还会委派国派裁判。

我以参赛者身份亲历的一个2万人规模的赛事中,赛事运营公司的老总是我的朋友。他赛前下午电话我,恳请我帮忙接待裁判,任务是赛前一晚陪同裁判喝酒吃饭。

赛前几天一般是组委会的最后冲刺阶段。临战状态,各种预案反复论证,细节整改,物资调配。时间分分秒秒,异常宝贵。

请问主管部门的各位大老爷们,你们是来帮忙的?还是来添乱的?你们是来旅游的?还是来工作的?

国派裁判,大部分都是退休或在职的体育教师。如果该协会把这个严肃的工作当做拉拢人心的福利送给依附他们的裁判,其罪当诛!

赛事执行环节

这个是专业的话题,只提几个突出的问题。

1.从业者的心态

这是我非常留意的一个问题。因为赛事公司的老板和员工太容易在一场万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当那么多人参与到一件事情上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