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特色“美丽乡镇”引游客频频打卡
近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广东省韶关南雄市珠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东莞市寮步镇3镇成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在乡村游发展早、需求旺的广东,最基层的乡镇也正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热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美丽乡镇”浮出水面,广东乡镇旅游发展正如火如荼。
亲近自然邓勃摄
优势特色突出更有“乡村味”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拓展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名录,并公布首批个重点乡镇名单。这表示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乡镇层级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了解,“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遴选标准侧重引导各地发挥乡镇连城带村的衔接功能和要素优势,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中心。
“我们有梅关古道和珠玑巷,珠玑巷是‘广府人的发源地’,梅关古道是古代中原地区和岭南沟通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这些都是我们的独特资源,能够带动我们的乡村游的发展。”韶关南雄市珠玑镇镇长廖春花表示,除了有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随着近几年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大为完善,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乡村旅游跟其他旅游不一样的就是它具有浓浓的‘乡村味’。有特色的东西往往更有吸引力,回归‘乡村味’,这正是乡镇层面的优势所在”。
田间小火车邓勃摄
发展从“农家乐”到丰富“深度游”
既要打卡“名山大川”,也要悠闲自在度假。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庞大旅游客源市场的广东,居民旅游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从原来的以珠三角区域为主发展至当前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遍地开花,已经初步形成了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体系。
从内容相对简单的农家乐、采摘游,到生活体验、康养度假、民俗文化、研学教育等内容丰富的“深度游”,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晏曾节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广东发展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水乡渔村、稻田景观、种植园景观为特色的生态山水村落,二是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民俗村落。 (羊城晚报张文邓勃)
遍布全省的美丽乡镇成近年市民休闲旅游热点邓勃摄
美丽侨村: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北村村
北村村是广州市著名侨乡,位于白云区龙归街西北部,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村庄,完整保存有显常书舍、祠堂、乡约等古建筑群。全村面积约1.7平方公里,下辖7个经济社,户籍人口余人。19世纪60年代,已有村民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定居,现有海外侨胞余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秘鲁、圭亚那等国家。
北村历史展览馆
近年来,龙归街北村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建设,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已纳入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广州民科园)统一规划建设,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年,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广州市名村”、“广州市白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北村书舍群
北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海外侨胞情系故土、反哺桑梓的无私贡献,集资创办了“育群小学”、“北村艺社”,修建村道、祠堂、公共设施等。年,在北村创办的华侨驻穗联络通信办事处“利亨源”接收大量侨汇,是家乡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北村怀着感恩之心不断强化为侨服务工作,以侨为桥,传播侨乡文化特色,凝聚广大海内外乡亲。以乡音留住乡情,擦亮粤剧奠基人“兰桂师傅”徐癸酉故乡的招牌,举办粤剧戏曲私伙局活动,用粤剧传递亲情;以垦亲增进联谊,定期举办恳亲活动,打造醒狮队、武术队吸引海外侨胞新生代回乡,增进联络与交流;以法律维护侨益,推进“为侨法律服务工作站”示范点建设,加强侨法宣传,有效地保障侨胞和侨眷的合法利益。同时,建设广州市村级首个村史馆——北村历史文化展览馆,把北村的发展历史文化传递给海内外子孙后代。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推荐案例中,中国广东占三席
让世界遗产地可游可居
“新村民”在开平仓东村体验舞狮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广东的世界遗产教育火了一把!
今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行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了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推荐案例,其中,来自中国广东的项目就占据三席,分别是:丹霞山“五维一体”世界遗产教育模式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广东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
目前,广东拥有两项世界遗产地,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主体——丹霞山。虽然拥有“世遗”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世界遗产的研究与教育方面,广东一直走在国际前沿。在学者、村民、政府、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广东的世界遗产教育正面向未来进行卓有成效的跨界创新,展现出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全球示范意义。
特色村落修旧如旧
在侨乡江门,开平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见证了明代以来当地建筑传统的繁荣。年6月,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华侨特色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危机,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北义乡的仓东村也是如此。人口不断外迁,部分古老村落正在慢慢走向凋零。村民谢伯回忆:“村子里杂草丛生,有些老房子破败、倒塌了,剩下残垣败瓦,显得很荒凉。”
年,仓东村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位旅港的仓东村后代出资修复村中两座祠堂——侯成谢公祠和秉文谢公祠,他希望“修旧如旧”,邀请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谭金花主持开展修复工程。
国际友人参与“仓东计划”
新老村民建立认同
如今,走进仓东村,你会发现,村民或围坐在榕树下唱民歌、闲话家常,或在田间劳作,岁月静好的画面常常勾起外来者内心的那一抹“乡愁”。这条开基于元朝的古村落,邻近举世闻名的华侨园林“立园”,拥有山林、民居建筑、水塘、农田等多样化的村落环境,谢氏家族近年来在此生衍不息,这里也见证了近代华侨家族的发展史。
“这不是一个设计给游客匆匆打卡拍照的旅游景点!”仓东教育基地/共享社区(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沈益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与不同的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活动,为中国都市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提供一段仓东文化遗产体验之旅。每一位客人都是游学/研学课程学员,将因应四季时令变化参与不同的体验项目:“既可以观赏学习琴棋书画茶,也可以体验灰雕、美食、舞狮、农耕……”研学时间从十多天到半天不等,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寻根+申遗研讨班”就延续了12天,吃在祠堂、住在碉楼。
研学活动助力保育
“仓东村是‘记录着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我们看重的是这个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平人,谭金花有着做好家乡世界遗产教育的使命感。谭金花说,与目前国内普遍发展旅游景区的古村落“活化”方式不同,基地一般不接受普通游客,游学期间,所有设施可充分提供给游学人员使用。大批专家亲自参与“仓东计划”研讨教学,这里不但成为五邑大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更与海内外多家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培养计划。
在学者、村民、政府、社会力量等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仓东计划”已经修复了仓东村的焕业碉楼、秉文谢公祠、侯成谢公祠、夫人庙、俊庐、禾厅、祖屋、草堂、洗浴间等九座建筑以及多个公共活动场所和道路等,还配备了改造设施、家私摆设、配套设备等。如今,仓东村村前约20平方米的稻作鱼塘区、村内约1平方米的各功能区、村后约平方米的后山体验区均为该中心的体验区域。所有设施在严格按照传统乡村风格保育的基础上修建,具有浓郁的侨乡传统乡村风味。
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的仓东,村民和来自都市甚至海外的“新村民”,就是生活在一座小型的侨乡博物馆之中。大到碉楼祠堂,小到生活物件,从吃到住,“新村民”将全身心地进入文化保育现场,学习文化保育的道与术,体验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仓东村文化保育共建。学员还可同时参观自力村、立园等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
如今,仓东获奖无数,成为大家眼中世界遗产教育的优等生。谭金花感慨,要做好世界遗产教育并不容易:首先要重视遗产性、面向大众,让更多的人知道其为何是遗产、让大众产生对遗产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然后,把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等向大众传播,让大众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传承中来;遗产教育团队必须志同道合,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够感动人,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遗产教育当中。
五维一体保护世界遗产地
与广东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一道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十大优秀推荐案例”的另两个广东案例,同样切合世界遗产教育的新趋势,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和示范意义。
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的“丹霞山‘五维一体’世界遗产教育模式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项目,是通过“管理人员、社区居民、游客、学生和社会公众”五维一体的遗产教育模式,对遗产地和社区进行全面赋能。
据了解,丹霞山一直与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保持良好合作,每年都接纳和支持高校科研和实践团队在丹霞山开展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研究,和上百名专家学者保持紧密合作。在本次案例的申报工作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团队和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团队,分别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育单位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单位,为案例申报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员在祠堂中体验琴艺
采纳部分大学生优秀提案
广东的另一个优秀案例——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它已成为国内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提案竞赛”形式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深入遗产地实地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据了解,自年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发起创办“大学生世界遗产论坛”,每年组织世界遗产专家讲堂、遗产保护提案大赛等系列活动。迄今累计有所高校、支队伍、多人次参加了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活动,共有85份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提案获得了不同级别奖励。有份优秀提案被转交给世界遗产地管理者,部分已经被采纳利用,像年的《在旅游讲解系统中重塑社区遗产价值认知》就是基于丹霞山社区村民集体记忆的建设路径。(羊城晚报黎存根)